
人民网 薛育建安全的炒股配资网
清晨7点,贤家村“冬日暖阳”民宿的厨房飘出米香,老板娘普婷一边搅动锅里的南瓜粥,一边对帮工叮嘱:“203房张阿姨血糖高,单独给她备份荞麦饼。”灶台上贴着5张便签条,记录着各地老人的饮食偏好。
这个距米易县城仅1.5公里的村庄,如今已是1.5万张康养床位的“阳光客栈”。10年间,村民们把“冬日暖阳”做成暖心产业,去年,全村康养产业收入突破亿元。

美景阳光迎客。米易县攀莲镇贤家村委会供图
从“借光”到“聚光”
78岁的成都老人黄阿姨连续3年来此过冬。他坐在小院藤椅上看报,手边放着村民自酿的枇杷露:“以前盼暖气,现在追阳光。这儿20度的冬天,简直太舒服了。”

暖阳正好,歌舞飞扬。米易县攀莲镇贤家村委会供图
村党总支书记周丽翻出旧相册:2014年,首批6户村民腾出闲置房间,“当初就想挣点水电费,没想到现在全村400多户都吃上了‘阳光饭’。”
转机来自政府的因势利导。2012年,康养旅游新村规划落地,奖补政策让农家客栈装上抽水马桶、无障碍设施。散落的“星星之火”终成“燎原之势”。
“银发经济”的温度密码
下午3点,康养协会的月度培训课上,39岁的村民邓琳认真记着笔记:“上海客人喜欢饭菜偏甜,成都老人最爱麻婆豆腐……”她家的红木棉康养的37个床位,今冬早已订满。
“留住胃才能留住人。”协会会长代波带着我们走进中央厨房,冷链车上正装载着刚从果园采摘的芒果,“上午在枝头,中午上餐桌,这就是我们的竞争力。”
如今村里形成完整服务链:康复理疗师持证上岗,文艺队编排新节目,连快递站都开辟了药械代收绿色通道。
阳光下的共生体系
黄昏时分,康养老人与村民在广场上共跳锅庄。文化站里,傈僳族刺绣班开课,60岁的霍树美老人当起老师,学员里既有银发游客,也有本地青年。

全方位服务保障用心留客。米易县攀莲镇贤家村委会供图
“我们卖的不只是‘阳光’。”周丽指着规划图介绍,即将建设的“贤家二期”将融合医养结合、农耕体验等业态,开行智能公交,未来成都的游客有望通过专车、专列直达这里。
夜幕降临,万家灯火中飘起家常菜的香气。这片曾经普通的乡土安全的炒股配资网,正用阳光作底色,绘就一幅老有所养、民有所乐的温暖画卷。
盛达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